我覺得人在壓抑的情況下是有點危險的,我是說錢包。
因為我一想到接下來還要幾天妹妹才能去上學,就一直有「想買點什麼」的衝動(逛網拍中),而且買實用的東西不算喔!!平常的柴米油鹽不行✋,想買華而不實(也不至於)的東西,比方說漂亮的衣服,可愛的裝飾品,有點像以前(還在少女時代)的我會喜歡的小物那樣。
現在看起來是不實用、沒空用(比方說千片的拼圖)、太奢侈(媽媽沒機會穿的短洋裝除非想在追小孩時露底褲⋯⋯⋯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😂)
總之斷捨離的第一目標通常就是這種東西,想要維持家裡清爽整潔,也是首先就要擺脫買這種可愛東西的習慣。
但是!在某種情形下,特別想買這種東西。
買米麵罐頭絕對不行,太生活味了,每天上菜場我都在買這種東西了,現在買下去怎麼會有療癒效果呢?工作一樣所以不行。
但是!✋!身為沒太多可用資金的全職媽媽,這種慾望又是要克制的吧!之所以能夠繼續當賺不了錢的寫作+全職媽媽,就是因為我一直很能克制這種慾望的關係。
只是現在非常煩,想到接下來幾天毫無自由,就想衝破理智,什麼都不管的把所有「可愛東西」都放到購物車裡⋯⋯
***
其實這種東西也有社會學的解釋。
就是消費慾望,是來自生活的不由自主。因為工作本身讓人失去了運用自己時間的自由,既然不能自由的「做些什麼」,買東西的瞬間,有種至少自由的「買些什麼」的那種替代性的滿足。
全職媽媽雖然被貶低為沒工作的人,但比較符合現實的說法,其實是「在家庭內部從事低薪或無酬工作」的人,所以時間上當然跟所有工作者一樣不由自主(甚至工時更長),所以,一樣會有想用消費慾的滿足來彌補自己、的那種心情。
再來買的東西,想買華而不實的東西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奢侈,(請參考《有閒階級》)奢侈品基本上就是一種象徵,可以彰顯自己這個人不被生存所需給綁死,而是擁有「買無用東西」的能力和自由。
簡言之,錢要有剩,才能從有用買到無用。所以買無用之物的精神上的「安慰」,還有給自己身分上的「加分」,比有用之物來得大。(前提是必需品也還算足夠啦)
***
晚上,我就這樣胡思亂想,非常清楚知道我是因為已經年假跟孩子綁在一起十天了,而接下來還不知道要綁幾天,腦袋裡非常非常渴望寫作的自由,但知道大概不要期待比較好。
所以手滑著購物網站,努力克制著自己,卻又很矛盾的希望有什麼能吸引我,能讓我「想買」,因為,那好像至少是能讓我開心的東西吧?
最能讓我開心的東西—時間和自由—既然已經不可得的話⋯⋯
還是會想要替代品🥲
#買什麼好呢
#但還是更想要寫小說的時間🥺
Ps.翔爸完全不懂「安太座不是時間就是金錢」的道理。他因為妹妹是在跟他一起玩時受傷,所以對於我接下來的計畫全盤大亂而有些愧疚,他對孩子這幾天耐心提升很多(這值得讚許),但他想得到的給我的安慰是「不然明天我早點回來,翔放學時妳去接好了,(大約五點半)這樣妳可以趁機出門走走」⋯⋯⋯接小孩的十分鐘路程就是他想到的安慰禮物了🥲⋯⋯
我說那也要妹妹下午讓我準備晚餐的備料才行啊😳⋯⋯